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体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各类文物100万余件。是我国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的10件珍品如下: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石斧鹳图彩陶瓮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鹳石斧陶罐。高47厘米,直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今汝州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它由红陶填砂制成,外观呈红色。敞口,圆唇,深腹,平底。口沿下有四个对称的鼻扣。
饰有鹳石斧图。整个图案高37厘米,宽44厘米,约占陶筒表面积的一半。图片分为两组。右边那把是一把直立的木柄石斧。孔眼、符号、紧绕的绳索,都用黑线勾勒得写实细致;左边是一只白鹳,圆眼长嘴,两条腿撑地,面对一把直立的石斧。
白鹳的眼睛很大,眼睛明亮。它昂首挺胸,身体微微向后倾斜。看起来非常合身。它嘴里叼着一条大鱼。鱼的眼睛很小。身体僵硬,鳍下垂。没有挣扎。这种反抗与白鹳的神态形成鲜明对比。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时期仰韶文化彩绘陶盆人面鱼纹。高16.5厘米,直径39.8厘米。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它是用细泥和红陶制成的,敞口,卷唇。口沿绘断续黑丝带,内壁绘两条对称的人面鱼纹。
人脸呈圆形,头顶有发髻状的尖刺和鳍状的装饰。额头的右半边是黑色的,左半边是黑色的半弧形。眼睛细细笔直,仿佛闭着一样,鼻梁挺直。直,形成倒“T”形。口部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变形的鱼纹。鱼头与人嘴的轮廓重合。好像嘴里同时有两条大鱼。人脸和耳朵的左右两侧各有两条小鱼,形成了独特的美人鱼般的组合。两组人面鱼纹之间,有两条互相追逐的大鱼。
3、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高35.8厘米,直径23.3厘米。1958年陕西省渭南区滑县太平庄仰韶文化墓葬出土。其形状犹如一只站立的雄鹰。结构简洁,雄伟。表现出强烈的张力,将雄鹰不羁、凶猛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鹰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喙呈钩状,身体强壮,腿粗,翅膀附着在两侧,尾巴下垂到地面,形成稳定的支点。鼎口位于鹰背与翅膀之间,紧密结合,巧妙地将鼎与鹰合二为一。陶鹰鼎通体光滑洁净,无任何装饰。腿和尾巧妙地分成三个支点,形成鼎,既强化了鹰固有的身体特征,又与陶鼎的工艺相协调。
4、商代青铜司母戊鼎
商代青铜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后木屋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2厘米,宽79.2厘米,重832.84公斤。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出土,器形呈长方形,立耳,折边,四足。地纹为云雷纹,周围浮雕龙纹、饕餮纹。腹部内壁铸有“吴后母”四字,是商代祖庚王为祭祀其母亲吴而铸的。
5、商代青铜四羊方尊
商代青铜四羊雕像。高58.3厘米,长52.4厘米,重34.5公斤。1938年湖南宁乡县出土,器形长颈,高圈足,高颈,四面饰蕉叶纹、兽面纹,肩部铸双角龙首。四个角各铸有一只羊。肩部四个角为四个羊头,羊头卷曲。羊头从容器的外部伸出。羊身、腿连于腹、圈足。
6、西周青铜鬲簋
西周青铜骊簋。高28厘米,直径22厘米,重7.95公斤。1976年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现西安市临潼区),形制圆形,有二耳,方形底座,上圆下底。它是西周时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样的青铜器。是西周“天圆地方”观念的具体体现。
器身及方座均饰饕餮纹,方座四角饰蝉纹。饕餮图案以鼻梁为中心,左右对称排列眉毛、眼睛、耳朵、角,体现出一种神秘的威严感,能震慑各种邪灵。蝉图案象征着死亡和轮回。器底有铭文,共4行33字。字体长而扁,字迹端庄,笔画沉稳,首尾尖,中间粗。是西周早期青铜铭文的代表。
7、西周铜鼎
西周青铜大碗鼎又称“二十三祭杯鼎”,因制作者为周康王时期的贵族碗而得名。高101.9厘米,直径77.8厘米,重153.5公斤。清道光年间,陕西省息县(今宝鸡市梅县)出土。
造型雄伟庄严,壁厚,立耳,折边,敛口,三足。通体饰云纹、雷纹、饕餮纹。碑文19行,291字。字体规整,布局规范,书风庄重,结方方正,笔画粗细不一,雄伟而不失秀美,布局严谨而灵活,具有西周早期金文的特点。
8、西周青铜郭箕子白盘
西周青铜郭季子白盘长137.2厘米,宽86.5厘米,高39.5厘米,重215.3公斤。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郭川司(今宝鸡市陈仓区)出土。它是一种用来盛水的装置。它的造型独特,看起来像一个大浴缸。呈圆角长方形,方足,大口小底,形状略呈放射状,避免了笨重的感觉。两侧各有两个兽头,口含环,四足呈长方形。
底部铸有铭文111条。语言简洁,字体端庄,工整严谨,清晰流畅,疏密有序,飘逸清晰。被公认为西周金文的经典之作。
9、明代九龙九凤冠
明代九龙九凤冠。高27厘米,直径23.7厘米,重2320克。1957年,北京昌平明定陵出土。它是用漆竹、丝织物制成的。正面饰有九条口含珠子的金龙。八只金色凤凰,底色翠绿。背上还有一只金凤凰。有九龙九凤。金凤凰头朝下,嘴里叼着珠子。
走着走着,珠子就摇晃起来。金凤凰之下,是三排珠宝,以红色蓝宝石为中心,点缀着绿色兰叶,镶嵌着空心金龙。远远望去,如一条金龙驰骋在绿云之上,又如金凤展翅翱翔在宝花之中。
10、太平天国印章
太平天国玉玺高10.1厘米,长20厘米,宽20厘米。它是用青花玉制成的。玉玺的印章背面刻云纹,侧面刻双凤旭日纹。印面四周,上有二凤、日出图案,左右有龙纹,下有立水图案。印文为宋体隶书,阳文镌刻,共44字。
国家博物馆的四大镇馆之宝是什么
1.泗阳方尊
商代最大的方形雕像,设计精美、精美。四个长着卷角的羊头从肩膀上突出,肚子就是羊的胸部。泗阳方尊综合了线雕、圆雕、浮雕等雕刻技法。端庄典雅,铸工精细。是商代泥模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这件乐器几经周折才得救。
1938年,湖南宁乡农民在挖土种植红薯时发现了这块土宝。抗日战争时期,泗阳方尊随湖南省人民解放军转战沅陵,但车队遭到日寇轰炸,泗阳方尊被炸成二十多块。此后,破损的泗阳方尊就被遗弃在湖南省政府仓库的木箱里,直到解放后才得到修复。现在几乎没有损坏的迹象。
2.继母武丁
曾称司母无鼎。是商代王祖庚或祖贾为祭祀母亲吴而制作的祭器。后母戊鼎重832.84公斤,被认为是当时国家的重要兵器。器身饰兽面纹、夔龙纹,外耳饰二虎、食人纹。鼎腹内铸有“吴后母”三个大字,字体浑厚丰润。
后母戊鼎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青铜礼器,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出境展览的文物。
3.丁陶英
陶应鼎看上去威武雄伟。鹰的前胸为鼎腹,肥硕有力,其嘴张在鹰背上。鹰的眼睛睁得大大的,身体光滑无修饰,喙呈强钩状。鹰鼎整体结构简洁,体积感强。鹰的脚和尾巴将鼎的腿稳定地支撑在地面上,收回的翅膀环绕在鼎的中后部,形成向前的势头。鹰头上的大眼睛和尖嘴,使鹰显得雄伟、威严。
4、大禹治水玉山图
《大禹治水》中的玉山高224厘米,宽96厘米,底部高60厘米。它是我国玉石宝库中用料最厚重、运输路线最长、耗时最久、价格最贵、雕刻最精细、造型最优美的玉器。它是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玉雕工艺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讲述了流传千古的大禹治水故事。它是根据清代所藏的宋代或宋以前的《大禹治水》画卷而创作的。夏禹是民间长久以来流传的圣王。大禹治水是千百年来为人们称颂的伟大功绩。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博物馆日:中国四大博物馆珍品谁最好?
以上内容来源于人民网国际博物馆日:盘点博物馆里隐藏的“宝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都有哪些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一座以历史和艺术为主题的博物馆。它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许多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稀世珍品,因此很受欢迎。
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商周青铜簋等10件珍品。
醴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兽首,双耳下垂,悬腹,足铸方形底座。器身及方座均饰有饕餮纹,方座平面的四个角均饰有蝉纹。厉鬼又称“武王正商鬼”、“周灭天鬼”或“檀公鬼”。
李桂圆形二耳方座,现藏于国家博物馆。此青铜器的样式是西周时期的新样式。厉鬼的方座上还刻有三十三个篆书,记载了甲子日凌晨武王伐纣的重大历史事件。
经过比对发现,李鬼的碑文内容与中国历史文献的记载是一致的。制作这件青铜器的人名叫“李”。他曾跟随武王参加对周的战争,战争胜利后受到了奖赏。因此铸造此器是为了记录当时的战功,也是为了祭奠先人。
李桂出土于陕西省临潼县岭口镇。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十分稀缺,所以当时的人们称青铜为“黄金”。只有王公贵族才能使用这种贵金属。
铸造青铜器的金属是武王送给他的,并要求他铸造一件青铜器作为永久的纪念品。礼桂的价值体现在器腹底部的4行33字铭文。这段话虽然简单,但却印证了历史上的“牧野之战”。它为古代历史上这场著名的战役提供了绝对的日期;为商周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
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
第一件: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是商代青铜文物中的无价之宝。其功能主要用于祭祀。
司母戊鼎出土于1939年,自1959年起一直保存在国家博物馆。这件巨物重832.84公斤,耳高133厘米。
据考证,后母戊鼎是采用陶器造型法铸造的。商代晚期,铸造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原材料,需要约二三百名工匠密切配合才能完成。制作水平是当时最先进的,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商周时期的工艺巅峰。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国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被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第二件:孝端皇后凤冠
孝端皇后的凤冠是一件极其奢华的文物,从上到下都是由珠宝打造而成。其上有九龙四凤,上盖青盖,垂珠。全身布满了各种宝石、玉石、珍珠。工艺也非常出色。其繁复,其上运用了残酷的翠鸟羽毛点饰手法,左右嘴上还有珠宝流苏。
表冠背面饰有六个由珍珠和宝石制成的“男孩带”,呈扇形分为左右两侧。这顶皇冠是第一批禁止出国展出的文物之一!
孝端皇后凤冠是明神宗孝端贤皇后(万历皇帝的宠妃)的凤冠。1956年,考古队在十三陵附近出土。当这件文物被发现时,队员们都很震惊,立即向上级汇报。
第三件:彩绘鹳石斧陶罐(不可多得的绘画珍品)
你可能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里都见过类似的文物。这是一个时代的陶器风格,其中最有价值的一件作品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画鹳石斧陶罐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文物,其主要功能是作为陪葬品。1978年在河南汝州附近出土。
该文物由红陶砂制成,高47厘米,直径32.7厘米,底径19.5厘米。器腹外壁一侧有著名的鹳石斧图。有学者认为这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它是现在中国画的始祖,是中国画最原始的雏形。
这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史前图画。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大的陶画。
彩绘鹳石斧陶罐200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64件不能出国展出的珍贵文物之一。
扩展信息:
中国国家博物馆,简称国家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它与人民大会堂东西对称。是一座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截至2013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藏品逾100万件,设有48个展厅。
它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也是中国文物藏品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位居世界博物馆前列。2012年接待游客537万人次,2013年接待游客745万人次,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2018年3月,国家博物馆正式取消纸质门票,游客可凭身份证直接进入国家博物馆。
参观须知
营业时间
9:00-17:00(停票15:30、入场16:00、出关16:30、收场17:00)每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2018年9月22日,国家博物馆发布公告,因展览施工原因,国家博物馆自2018年9月25日起暂时不对公众开放,恢复时间另行通知。
服务介绍
中国国家博物馆一楼服务台提供自助流动导游服务(租用机器40元或下载客户端30元)和普通导游(30元)。各展馆均有志愿者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国博会专职解说员在特定展馆定期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具体安排如下:
古代中国:9:15、9:45、14:00、14:30集合在地下一层北侧《古代中国》序厅,每场约2小时
《复兴之路》:9:15、9:45、14:00、14:30在一楼大厅北侧《复兴之路》序幕厅集合。每节课大约需要1.5小时。
专题展览(包括青铜器、佛像、钱币、玉器、古画):9:15、14:00、14:30聚集在三楼“中国古代青铜艺术”展厅南入口。每节课大约需要2小时。
观众信息
参观国家博物馆藏品的基本陈列和特别展览时,允许拍照,但不允许使用闪光灯和三脚架。对于进口临时展览,是否可以摄影根据展览协议确定。若不允许拍照,展馆内将设置明显的提醒标志。
禁止抽烟。请不要触摸陈列柜。
观众可自带液体饮料,经自行品尝、检验后入场。观众通过安检后可自带食物进入场馆;
请勿携带任何类型的香烟、打火机、CD、危险品及宠物入场;
为了快速完成安检,请尽量不要携带箱包进入场馆(特别是背包和单个尺寸超过40厘米的大包)。如果您携带箱子或行李,请先通过安全检查并将行李与国家博物馆门票一起存放。然后进入场地参观;
请将违禁个人物品存放在包内或在馆外丢弃;
参观前请整理好衣服。衣冠不整者不得入内;
参观期间请勿大声喧哗,并将手机调至静音状态,以免打扰其他参观者;参观期间请勿触摸展品;
请在指定区域就餐;请勿在会场内吸烟;请勿在场内奔跑、追逐、攀爬、躺卧。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国家博物馆藏品如下:
1、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石斧鹳图彩陶瓮
它反映了我国史前时期绘画艺术的萌芽风格。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杰出代表作。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中出土最早、规模最大的绘画作品。
2、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
这件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工艺的典范,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艺的代表作,也是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象征。
3、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陶鹰鼎
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出土了唯一的新石器时代的鸟形陶器。开创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鸟兽造型的先河。它是六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这非常重要。稀有文物。
4、商代青铜司母戊鼎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它是商代工匠聪明才智的结晶。它是商周青铜文化的杰出代表,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
5、商代青铜四羊方尊
我国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商代青铜方尊,是商代青铜铸造的巅峰之作。被誉为“青铜终极模型”,被编为中国古代文物的精华和杰作。已编入教育部中学历史教材。